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ulia

一位妈妈的分享:”叛逆”的孩子回来了


一次我打算做一场推进华人移民父母与青少年沟通的访谈活动,邀请身为移民子女的青少年们来与父母面对面座谈。就这样认识了报名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之一,天赐(为保护隐私,本文用化名来称呼这个孩子)。


活动顺利地完成了。在与天赐互动的过程中,他给我的印象是他对与父母的关系中有遗憾,但也对父母有谅解和宽容。这让我很感动,也有些心疼。


半年多之后,天赐妈妈又联系了我,分享了一些让我感动又感慨的信息。得到她的同意后,我把我们的对话整理后发布在下面。


 

天赐妈妈:

谢谢老师之前对天赐的帮助,孩子今年如愿考上(…)大学(…)专业!这是他喜欢的。


我:

哇!恭喜天赐能如愿入读喜欢的大学和专业,真为他开心。


天赐妈妈:

谢谢老师!如果以后有需要义工的机会,还请老师继续锻炼他。


我:

好的,一定。我很开心和天赐一起为推动代际沟通做些事情。


天赐妈妈:

自从天赐收到录取信以后,我感觉这个孩子回来了,收到的当天和我们聊了三个多小时,现在关系很好了,上周还一起打疫苗。家长也要学习聆听孩子,孩子压力也不小,只是不知道怎么更好的表达。


这是我移民以来最开心的时刻了,最主要的是恢复了亲子关系。


我:

恢复了与孩子的连接,一定让双方都感到轻松。


天赐妈妈:

是的!现在也是从心底越来越欣赏这个孩子了。


收到录取信的那天,看他激动不已,非常兴奋,我就向他道歉,说他是我的第一个孩子,妈妈在他身上犯了很多错误。他说,你不用向我道歉,我也不向你道歉,我也不是好孩子,咱们彼此彼此,人没有完美的。我听了很感动。


跟老师分享这些,就是觉得可能老师可以用我们的经历去激励那些在孩子叛逆期的家庭。


我:

看到你写的,我眼前似乎出现那个你向他道歉而他说不需要道歉的场景,忍不住落泪...

孩子们是那么宽容... 太让我感动。


天赐妈妈:

是。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自从收到录取信的那天长谈凌晨两点多到5点多,我才发现我原来了解孩子太少了。这应该是很多第一代移民家庭都会存在的问题。


我:

有空时不知你是否能分享那晚的长谈里孩子谈了些什么吗?不需要隐私的细节,只是一个笼统的概要?


天赐妈妈:

好的。孩子说他这下可以抬起头走路了,从七年级开始,他就低着头走路。我听了很心疼… 我那时总是指责他,要他好好学习,逼他上各种培训班,他硬是不上,自己很很受伤。其实是家长没能体会孩子的处境,(注意力都在)照顾更小的孩子,新移民的困难都会忽略家里的老大【伤感的表情符】,我没有给孩子他所需要的帮助。不知道他也会自卑。


孩子说亚洲的家长总是喜欢攀比自己的孩子,“现在我考上(…)大学了,你们也可以和其他家长接上话了。”—— 这一点上,孩子对我们还是有误会,也许父母对老大都是比较大的期望,让孩子有这种想法。也是我自己(那时)比较焦虑,没有安全感。觉得华人来到北美,肯定要比当地人更加努力,才有更好的生存机会。其实后来我已经不那么觉得了,孩子的机会比国内多多了,所以后来我没有再要求他更多,(可是因为前期关系的影响)他自己也还是有压力。只是他没有说出来,我不知道他会这么想的。


再后来就是一些信仰上的讨论,我家是基督教家庭。


我们已经好几年没好好说过话了【伤感的表情符】,至少有三年。当家长觉得很受伤时,其实孩子也同样觉得受伤,而且伤得比家长深。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伤感的表情符】


我:

那几年里你们和孩子内心都很辛苦,太不容易了…


天赐妈妈:

孩子对物质欲望比较低,也会关心弱势群体。这是我很欣赏他的地方。他读(…)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帮助别人。


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经历能给正在艰难亲子关系中的家庭带来希望。


我:

庆幸孩子生命力量的茁壮,让他安然渡过了这段成长期。这也离不开你们做父母的在不断努力。


天赐妈妈:

在我这边是信仰的力量在起作用。


 

和天赐妈妈的对话让我感动和感慨不已,既为他们亲子关系的修复而感动欣喜,也感慨,不知道此刻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还有多少个或小小的或已经长大的天赐们和他们的父母们正挣扎在痛苦的关系里。


很感恩天赐的妈妈愿意把这段对话分享出来,去鼓励和启发那些还挣扎在痛苦的亲子关系中的父母们。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家长觉得很受伤时,其实孩子也同样觉得受伤,而且伤得比家长深。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对天赐妈妈而言,是信仰支持她度过最难的时候,“后来我没有(因自己的焦虑担心)再要求他更多”,终于等来了孩子愿意打开心给父母看,让她有一个机会可以去连接孩子。我在想,对于没有找到信仰的父母们,也许可以把这看做是一种交托?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交托,或者说陪伴自己内在的焦虑,恐惧和痛苦,从而有能力去陪伴孩子的痛苦,搭建心与心连接的桥梁。




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