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玲
编辑:Julia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一、金句
非暴力沟通不是说不能运用强制力(暴力),使用强制力(暴力)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和他人,而不是惩罚他人。
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看到最后一句话,我感觉内心一阵温暖和爱意)
相反,在使用惩罚性的强制力时,我们认为某些人是邪恶的,为了让他们悔 改,必须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此时,我们希望痛苦能让他们: 1)意识到自己的 过错; 2)感到懊悔; 3)改变行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惩罚往往加强了对方的 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
无数的例子表明了,有的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有益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
除了体罚之外,指责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见的惩罚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没有照家长的话去做,父母可能就会说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另外一种惩罚方式是不给孩子某种好处,例如,不给零花钱。在这种情形中,变得冷漠是一种强有力的威胁。
惩罚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我很伤心,因为我希望我们既能得到尊重,又不树敌。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探讨,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得到尊重?”
二、感触和事上练:
当你不喜欢他人的行为时,请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希望他怎么做? 我希望他基于什么原因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自我觉察的问题,把觉察和注意力放在感受和需要上,而不是头脑思维,放在我希望他是基于自己想要而去做,出于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自己想要,而不是在我的压力下去做。 这两个问题是很好的自我提问和觉察,让我们跳出指责、评判、让人内疚而去说大道理,那样做的话,只跟自己的需要更加背离。)
这一章的内容让我们看到非暴力沟通是不是就排除了暴力(强制力)。非暴力沟通真的是超越对和错的那片原野,跳出了二元对立好坏是非,是跟自己链接,向内看的一个过程。回望自己的童年和原生家庭,有不同形式的惩罚。我们去探索和回溯童年,不是要追求父母的对错,而是去看到自己的思维形式,改变自己的内在。在没有学习非暴力沟通之前,我就跟这章内容提到的惩罚是类似的,要么去惩罚他人,要么惩罚自己,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彷佛困在一个迷宫,自己处理不了自己的情绪,如鲠在喉,不知所措。感恩非暴力沟通,我找到了让心回家的路,跟自己连接,跟他人连接的路,内心自由和更平安了。
以前听到我大姨说,“哎呀,你的额头上怎么这么多皱纹?” 我在没有学习之前,完全不知道怎么回应。我要么转移话题,要么不好意思,不回答,要么是逃避,要么是用手搓搓自己的额头,内心是多么的惶恐不安、尴尬、自我怀疑和不好意思。
如今学习有意识地觉察,我跟自己连接更深了,我更爱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和更了解一些自己真正的内在本质。
之后大姨再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了觉察,内在being 处于平安平静之中,外在的doing 多了很多选择,应付自如。我可以倾听她,可以表达自己,可以静默,可以离开,可以觉察感受和需要,可以转移话题等等,最最重要的是我那个当下内心是平安平静的。
“你是希望我看起来更年轻,更漂亮,是吗?”
“你是觉得额头上有皱纹,会更显老,是吗?”
“是的,我也看到有一些皱纹,岁月的自然痕迹,要不要给你一条啊,哈哈?“
“以前听你这样说,我感到有些尴尬不好意思和不安;现在不会了“
“这里吗,噢,谢谢你告诉我。”
这都是外在的doing层面,最最重要的是内在的being处于平安平静之中,回到当下,允许和接纳就会自然流露。放下过去和未来,一切的念头都是虚幻的。不要回应对方的指责和评判,而要回应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回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去觉察。这就是关闭头脑,打开心,跟自己灵魂连接的过程。
这就是活在当下。
延伸阅读: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