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心空间编辑

「非暴力沟通」系列(一) : 始於「观察」,且终於「观察」

作者:静耕心田

编辑:Julia


媽媽在後院的花園裡除草,她要我拿个水桶到前院的水龍頭接一桶水提过去给她,她除完了草好澆花。我就听話的去做了。然而,水龍頭出水很小,我得慢慢等它接滿水。等著等著,看到一隻花蝴蝶飞过,它有一双橘红加黑点的翅膀,漂亮極了,我就來來回回追蝴蝶去了,等到蝴蝶飞出牆外,我才想起媽媽要我给她提一桶水的事。糟了,水已經溢得滿地,我也挨了一頓罵。从此牢記在心,接水的時候,千万别分神。


我很期待每年暑假都可以去爺爺奶奶家住一个星期。今年的暑假,我一如往常的兴奋去了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每天早上都会去对街的公園打太極拳,我也每天跟着去公園的喷水池看荷花和小魚兒。


由於我的那件"牢記在心的事",我問了奶奶:「为什么我从來没有看过噴水池的水溢出来?」。奶奶呵呵呵的笑,「我这么大年纪,还从没想过这个問题,你去問爺爺吧。」


我也就儍儍乖乖的去問爺爺:「爺爺,为什么噴水池的噴水口日夜不断的往池子裡注水,水却从來没有滿出來?」。爺爺摸摸我的頭,他差点沒笑得翻过去,「孫兒呀,你長大了,你有一点观察力了,哈哈哈,看你問得好問题!」


「那是因為喷水池的下面装了一亇馬達,馬達藉由電力,轉換成动力,把池子裡的水往上压,我们就看到喷水了,但是,它是池水裡原來的水,一直没有加新的水進來,那么,水当然不会滿出來了。呵呵!」(爺爺不忘机会教育,爺爺接着考我,那如果連下三天三夜的豪雨,你說,水是不是会从池子裡溢出來? 这是题外話了。就此打住,後來再說。)


我从小是外婆帶大的。午飯後,外婆会用搖籃小推車,把我推到小溪旁的大树下,哄我睡午觉。現在,我都上小学了,換我扶著外婆走去溪辺的大樹下乘涼。有一天,我心血新潮,問了外婆:「外婆,外婆,从您用搖篮車推我来这小溪旁,到現在都五,六年了,看,我都快有您高了,为什么,这條小溪的水还在流呢? 它什么時候会乾掉呢? 」或許还太小,外婆的答案,我沒听懂。直到两年後,我在学校开始学「自然科学」,我就把書本上所教的,用外婆能了解的話,和她应証了。


我们居住的地球,有地面上的水,像海洋,河流,湖泊和小溪。也有天上的水,我们称它是「雲」。地上的水蒸發到天上变成雲,雲积厚了就下「雨」,回到地面上。由于地心引力,地上的水就不断的从高处往低处流,源源不绝。地球的大气層内的水,天上的,地下的,只有动力和循环,没有量的增減。

說了三个故事,我想表达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观察」。


我们是不是观察到,一个「事件」,和一个「系统」的不同? 用水桶在水龍头下接水,是一个「事件」,事件有它短暫的造因和期望的结果,结果与期望不符合,我们称它是「問题」。我们生活上面对的許許多多的問题,或許正因为我们只观察看到許許多多,片片段段的「事件」,却没有观察到「事件」在一个大的「系統」内的涵義。


噴水池是一个「系統」,小溪是地球大气层中气候和水的「系統」的一部。「系統亅只有动力循环,它无始无终,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它没有「期盼」,也沒有「問题」。

回头看看我们的一生,它比較像許許多多,片片段段,錯综複雜的事件?还是比較像「連结」在一个大「系统亅中的小「系統」?


如果我们曾經细细的观察一个古典的鐘錶,当「分针亅走了一整圈,「時针」才走了一格。当「時針亅走了一整圈,,「分針亅走了12圈了。古典鐘錶的背後,就是「小齿輪」,「連结」在「大齿輪」上,「顺服」的讓它帶著,规律的,无始无始的,不增不減,不快不慢的「運轉」。


那么,在我们的生命中,我們观察到的是鐘錶前面的「現象」,还是鐘錶後面的「本质」和它的内在「动力」?如果我们只專注(抓住)于「現象」,我们「抱怨」。如果我们认清了「本质」和它的内在「动力」,我們「感恩」「臣服」。


小朋友对於生活周遭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和观察。孫兒们可以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份很好的礼物,就是問他们一些看似无聊又天真的問题。我们活到90歲,仍然需要像小朋友,对周遭的一切充滿好奇,热忱和观察,那才叫「活着亅。


当「非暴力沟通」开始在坊間廣泛的被学习運用,大约是20年前,当我开始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時候,已經50歲了。当時,对于「观察」已經有初步的經驗了, 也有了基本的自我「連结」(Self-realization)。因此,為我「非暴力沟通」的学习, 是建立在过去心理和心灵学习领悟的基础上,它不是全新的概念。然而,对于「非暴力沟通」的鼻祖,馬歇尔盧森堡博士将「非暴力沟通」结构成「观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个元素的循环運作,敬佩讚歎不已!


寫作是自我整合的过程,为同样走在「非暴力沟通」或心灵成長路上的朋友, 我猜你会有兴趣看到一个非心理專业的普通人,在这條路上遇見什么。 我猜你也会發现我所分享的领悟,不在「非暴力沟通」的基础課程中。例如,前面所說的「观察」,就不(只)是我们面对面坐下來沟通时,所說的「观察」。然而,我們所「观察」到的是比較表层的「現象」,或是比表深层的「本质」,会深深的影响我们的「感受亅。許多时候,我们因为「需要」没有被滿足时的不舒服的「感受」,是出自我们的「观察」有許許多多的偏差。

我有一亇渴望,用更長的篇幅,更仔细的來談「观察亅这门功課。

0 則留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